道法自然三清山
作为世界排名第三的遗产大国,中国进入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大发现时代。三清山的地理大发现,就如19世纪以前,欧洲人根本不知道喜马拉雅山,到这座世界Zui高的大山,Zui终令来自世界的朝圣者热泪盈眶一样。激荡人心的申遗过程Zui终给三清山带来了空前大发展的机遇,此时,三清山道教文化的“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展现的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绿色生活方式。
大发现改变三清山
9月,三清山刺破晴空俯瞰碧海,分外妖娆。山北的明代三清宫亦是香火缭绕。殿前,“殿开白昼风来扫,门到黄昏云自封”的石刻柱子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弥散着三清灵域“道法自然”的道教气息,时刻与三清山“西太平洋边缘Zui美丽的花岗岩”共生共融。
2006年8月1日,《江西省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将三清山管委会的管理工作推进国际轨道,也让关注三清山申遗的人们因了解公约中“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家保护和国际保护”,而更加认定三清山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自然遗产。
1985年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至今,作为世界排名第三的遗产大国,中国进入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大发现时代。2000年,美国《国家地理》让三清山成为西方人眼中的奇美石山,关于三清山的地理大发现也从遥远的注目礼方式转变为身临其境的对话。2004年3月,三清山自然遗产由原国家建设部副部长、全国风景名胜协会会长赵保江和建设部风景园林司的认同,到跻身国家地质公园和目前的申遗和保护,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就如19世纪以前,欧洲人根本不知道喜马拉雅山,到这座世界Zui高的大山,Zui终令来自世界的朝圣者热泪盈眶一样。
三清山的地质奇观令人着迷。根据三清山旅游局提供的材料,2003年,三清山旅游人数首次突破30万人次,2004年达40万人次,2005年超60万人次,2006年仅1到7月,门票收入就相当于2003年的全年。数据表明,三清山已经掀起了一场非学者式的地质考察热潮。我们不禁忧心忡忡,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和环境的保护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川流不息的游客会让绝美三清山上的一石一木难以承受吗?但西海岸栈道上,三清山管理者为从栈道中“生出”的那些树木上的“金丝竹衣”,已经说明了我们的担忧是多此一举,因为在三清山游走的人以及三清山的管理者和自然之间有着惊人的和谐。
玉京峰的福寿门是三清山的一道奇观。在这里,彭承弯腰拾起我们此行见到的惟一一个矿泉水瓶,并投进了垃圾箱。彭承是三清山旅游局局长,他关心的不仅仅是数据,他跟三清山管委会的所有工作人员一样,费尽心思地要做好“迅速攀升的人气与三清山的保护”课题。
“铁打的事实证明,申遗的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在三清山,管委会主任杨沙鸥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申遗过程中搭建起的平台,促使人们按世界遗产公约的严格标准进行生态保护,三清山的申遗不但改变了一切和三清山有关的人的观念,三清山的申遗甚至改变了三清山的命运”。